5.3 在常点附近的级数解,第二部分
在前一节中,我们考虑了寻找如下方程解的问题:
P(x)y′′+Q(x)y′+R(x)y=0(1)
其中P,Q, 和 R 是多项式,在常点x0附近。假设方程(1)确实有一个解y=ϕ(x),并且ϕ有一个泰勒级数
ϕ(x)=n=0∑∞an(x−x0)n(2)
它收敛于∣x−x0∣<ρ,其中ρ>0,我们发现an可以通过直接将级数(2)代入方程(1)中的y来确定。
现在让我们考虑如何证明以下陈述:如果x0是方程(1)的常点,那么存在形如(2)的解。我们还考虑此类级数的收敛半径问题。在这样做时,我们得到了常点定义的推广。
那么,假设方程(1)存在一个形如(2)的解。通过对公式(2)进行m次求导并令x等于x0,我们得到
m!am=ϕ(m)(x0).(3)
因此,为了计算级数(2)中的an,我们必须证明我们可以从微分方程(1)中确定ϕ(n)(x0),其中n=0,1,2,…。
假设y=ϕ(x)是满足初始条件y(x0)=y0,y′(x0)=y0′的方程(1)的解。那么a0=y0和a1=y0′。如果我们仅仅对找到方程(1)的解而没有指定任何初始条件感兴趣,那么a0和a1保持任意。为了确定ϕ(n)(x0)以及对应的an,其中n=2,3,…,我们转向方程(1),目标是找到ϕ′′(x),ϕ′′′(x),…的公式。 由于ϕ是方程(1)的解,我们有
P(x)ϕ′′(x)+Q(x)ϕ′(x)+R(x)ϕ(x)=0
对于P非零的x0附近的区间,我们可以将这个方程写成以下形式
ϕ′′(x)=−p(x)ϕ′(x)−q(x)ϕ(x),(4)
其中p(x)=Q(x)/P(x)和q(x)=R(x)/P(x)。 观察到,在x=x0处,方程(4)的右侧是已知的,因此允许我们计算ϕ′′(x0):在方程(4)中令x等于x0得到
ϕ′′(x0)=−p(x0)ϕ′(x0)−q(x0)ϕ(x0)=−p(x0)a1−q(x0)a0.
因此,使用方程(3),当m=2时,我们发现a2由下式给出
2!a2=ϕ′′(x0)=−p(x0)a1−q(x0)a0(5)
为了确定a3,我们对方程(4)求导,然后令x等于x0,得到
3!a3=ϕ′′′(x0)=−(p(x)ϕ′(x)+q(x)ϕ(x))′x=x0=−2!p(x0)a2−(p′(x0)+q(x0))a1−q′(x0)a0(6)
从方程(5)代入a2,得到用a1和a0表示的a3。
由于P,Q, 和R是多项式,并且P(x0)=0,因此p和q的所有导数在x0处都存在。 因此,我们可以继续无限期地对方程(4)求导,在每次求导后通过设置x等于x0来确定连续系数a4,a5,…。
例子 1
设y=ϕ(x)是初值问题(1+x2)y′′+2xy′+4x2y=0,y(0)=0, y′(0)=1的解。确定ϕ′′(0),ϕ′′′(0)和ϕ(4)(0)。
解:
为了找到ϕ′′(0),只需在x=0时计算微分方程:
(1+02)ϕ′′(0)+2⋅0⋅ϕ′(0)+4⋅02⋅ϕ(0)=0
所以ϕ′′(0)=0。
为了找到ϕ′′′(0),对x求微分方程的导数:
(1+x2)ϕ′′′(x)+2xϕ′′(x)+2xϕ′′(x)+2ϕ′(x)+4x2ϕ′(x)+8xϕ(x)=0(7)
然后在x=0处评估结果方程(7):
ϕ′′′(0)+2ϕ′(0)=0.
因此 ϕ′′′(0)=−2ϕ′(0)=−2( 因为 ϕ′(0)=1).
最后,为了求得 ϕ(4)(0), 首先对等式(7)关于 x 求导:
(1+x2)ϕ(4)(x)+2xϕ′′′(x)+4xϕ′′′(x)+4ϕ′′(x)+(2+4x2)ϕ′′(x)+8xϕ′(x)+8xϕ′(x)+8ϕ(x)=0.
将此等式在 x=0 处求值,我们得到
ϕ(4)(0)+6ϕ′′(0)+8ϕ(0)=0
最后,使用 ϕ(0)=0 和 ϕ′′(0)=0,我们得出结论 ϕ(4)(0)=0.
注意,我们在确定 an 时所使用的重要性质是,我们可以计算函数 p 和 q 的无穷多个导数。放宽我们关于函数 p 和 q 是多项式之比的假设,而仅要求它们在 x0 邻域内是无限可微的,似乎是合理的。不幸的是,这个条件太弱,无法确保我们能够证明所得 y=ϕ(x) 的级数展开的收敛性。我们需要假设函数 p 和 q 在 x0 处是解析的;也就是说,它们具有 Taylor级数展开,这些展开在围绕点 x0 的某个区间内收敛于它们:
p(x)=p0+p1(x−x0)+⋯+pn(x−x0)n+⋯=n=0∑∞pn(x−x0)n,q(x)=q0+q1(x−x0)+⋯+qn(x−x0)n+⋯=n=0∑∞qn(x−x0)n.(8)(9)
考虑到这个想法,我们可以将微分方程 (1) 的常点和奇点的定义推广如下:如果函数 p(x)=Q(x)/P(x) 和 q(x)=R(x)/P(x) 在 x0 处是解析的,则称点 x0 是微分方程 (1) 的一个常点;否则,它是一个奇点。
现在让我们转向级数解的收敛区间的问题。一种可能性是实际计算每个问题的级数解,然后应用无穷级数的收敛性测试之一来确定其收敛半径。不幸的是,这些测试要求我们获得一般系数 an 作为 n 的函数的表达式,而这项任务通常非常困难,甚至是不可能的;回想一下 5.2 节中的例 3。然而,通过以下定理,可以立即回答一大类问题。
定理 5.3.1
如果 x0 是微分方程 (1)
P(x)y′′+Q(x)y′+R(x)y=0,
的一个常点,也就是说,如果 p(x)=Q(x)/P(x) 和 q(x)=R(x)/P(x) 在 x0 处是解析的,那么方程 (1) 的通解是
y=n=0∑∞an(x−x0)n=a0y1(x)+a1y2(x)
其中 a0 和 a1 是任意的,y1 和 y2 是在 x0 处解析的两个幂级数解。解 y1 和 y2 构成一个基本解集。此外,每个级数解 y1 和 y2 的收敛半径至少与 p 和 q 的级数的收敛半径的最小值一样大。
为了看到 y1 和 y2 是一个基本解集,请注意它们具有 y1(x)=1+b2(x−x0)2+⋯ 和 y2(x)=(x−x0)+c2(x−x0)2+⋯ 的形式,其中 b2+c2=a2。因此,y1 满足初始条件 y1(x0)=1,y1′(x0)=0,并且 y2 满足初始条件 y2(x0)=0,y2′(x0)=1。因此 W[y1,y2](x0)=1。
还要注意,尽管在理论上通过连续微分微分方程来计算系数是极好的,但它通常不是一种实用的计算程序。相反,您应该将级数 (2) 代入微分方程 (1) 以求解 y,并确定系数以使微分方程得到满足,就像前一节中的示例一样。
我们不会证明这个定理,Fuchs 已经以稍微更一般的形式建立了该定理。6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,存在形式为 (2) 的级数解,并且级数解的收敛半径不能小于 p 和 q 的级数的收敛半径的最小值;因此我们只需要确定这些。
这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完成。再次,一种可能性是简单地计算 p 和 q 的幂级数,然后使用无穷级数的收敛性检验方法之一来确定收敛半径。但是,当 P(x),Q(x), 和 R(x) 是多项式时,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。复变函数理论表明,两个多项式的比率,比如 Q(x)/P(x),在点 x=x0 处有一个收敛的幂级数展开,如果 P(x0)=0。 此外,如果我们假设 Q(x) 和 P(x) 的任何公因子都已被消去,那么 Q(x)/P(x) 在点 x0 处的幂级数的收敛半径恰好是 x0 到 P(x) 最近的零点的距离。 在确定这个距离时,我们必须记住 P(x)=0 可能有复根,这些复根也必须被考虑。
示例 2
(1+x2)−1 关于 x=0 的泰勒级数的收敛半径是多少?
解:
一种方法是找到所讨论的泰勒级数,即,
1+x21=1−x2+x4−x6+⋯+(−1)nx2n+⋯
然后可以通过比值检验验证 ρ=1。 另一种方法是注意到 1+x2 的零点是 x=±i。 由于复平面中从 0 到 i 或到 −i 的距离是 1,因此关于 x=0 的幂级数的收敛半径为 1。
[^4]
示例 3
(x2−2x+2)−1 关于 x=0 的泰勒级数的收敛半径是多少? 关于 x=1 呢?
解:
首先注意到
x2−2x+2=0
的解是 x=1±i。 复平面中从 x=0 到 x=1+i 或 x=1−i 的距离是 2; 因此,关于 x=0 的泰勒级数展开 ∑n=0∞anxn 的收敛半径是 2。
复平面中从 x=1 到 x=1+i 或 x=1−i 的距离是 1; 因此,关于 x=1 的泰勒级数展开 ∑n=0∞bn(x−1)n 的收敛半径是 1。
根据定理 5.3.1,前一节示例 2 和示例 3 中 Airy 方程的级数解对于所有 x 和 x−1 的值都收敛,因为在每个问题中 P(x)=1,因此永远不会为零。
级数解的收敛范围可能比定理 5.3.1 指出的范围更广,因此该定理实际上仅给出了级数解收敛半径的下限。 下面的例子中 Legendre 方程的 Legendre 多项式解说明了这一点。
示例 4
确定 Legendre 方程
(1−x2)y′′−2xy′+α(α+1)y=0
关于 x=0 的级数解的收敛半径的下限,其中 α 是一个常数。
解:
注意 P(x)=1−x2,Q(x)=−2x, 和 R(x)=α(α+1) 是多项式,并且 P 的零点,即 x=±1,距离 x=0 为 1。 因此,∑n=0∞anxn 形式的级数解至少对于 ∣x∣<1 收敛,并且可能对于更大的 x 值收敛。 实际上,可以证明,如果 α 是一个正整数,则其中一个级数解在有限项后终止,也就是说,一个解是一个多项式,因此不仅对于 ∣x∣<1 收敛,而且对于所有 x 收敛。 例如,如果 α=1,则多项式解是 y=x。 参见本节末尾的第 17 至 23 题,以进一步讨论 Legendre 方程。
示例 5
确定微分方程
(1+x2)y′′+2xy′+4x2y=0(10)
关于点 x=0 和点 x=−21 的级数解的收敛半径的下限。
解:
再次,P,Q 和 R 是多项式,并且 P 在 x=±i 处有零点。 复平面中从 0 到 ±i 的距离是 1,而从 −21 到 ±i 的距离是 1+41=25。 因此,在第一种情况下,级数 ∑n=0∞anxn 至少对于 ∣x∣<1 收敛,在第二种情况下,级数 ∑n=0∞bn(x+21)n 至少对于 x+21<25 收敛。
关于方程(10)的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来自定理3.2.1和5.3.1。假设给定初始条件y(0)=y0和y′(0)=y0′。由于对于所有x,都有1+x2=0,因此根据定理3.2.1,我们知道在−∞<x<∞上存在初始值问题的唯一解。另一方面,定理5.3.1仅保证存在形式为∑n=0∞anxn(其中a0=y0,a1=y0′)的级数解,且其收敛区间为−1<x<1。在区间−∞<x<∞上的唯一解可能不具有关于x=0的幂级数,且该幂级数对于所有x都收敛。
例题 6
我们能否确定以下微分方程关于x=0的级数解?
y′′+(sinx)y′+(1+x2)y=0
如果能,收敛半径是多少?
解:
对于此微分方程,p(x)=sinx和q(x)=1+x2。从微积分中回忆,sinx具有关于x=0的泰勒级数展开,且该级数对于所有x都收敛。此外,q也具有关于x=0的泰勒级数展开,即q(x)=1+x2,且该级数对于所有x都收敛。因此,存在形式为y=∑n=0∞anxn的级数解,其中a0和a1是任意的,并且该级数对于所有x都收敛。
习题
在习题1到3中,如果y=ϕ(x)是给定初值问题的解,请确定给定点x0的ϕ′′(x0),ϕ′′′(x0)和ϕ(4)(x0)。
-
y′′+xy′+y=0;y(0)=1,y′(0)=0
-
x2y′′+(1+x)y′+3(lnx)y=0;y(1)=2,y′(1)=0
-
y′′+x2y′+(sinx)y=0;y(0)=a0,y′(0)=a1
在习题4到6中,确定给定微分方程关于每个给定点x0的级数解的收敛半径的下界。
-
y′′+4y′+6xy=0;x0=0,x0=4
-
(x2−2x−3)y′′+xy′+4y=0;x0=4,x0=−4,x0=0
-
(1+x3)y′′+4xy′+y=0;x0=0,x0=2
-
确定第5.2节中习题1到11的每个微分方程关于给定x0的级数解的收敛半径的下界。
-
切比雪夫方程。切比雪夫7微分方程为
(1−x2)y′′−xy′+α2y=0
其中α是一个常数。
a. 确定∣x∣<1时,两个x的幂级数解,并证明它们构成基本解集。
[^5]b. 证明如果α是非负整数n,则存在一个n次多项式解。当适当归一化时,这些多项式称为切比雪夫多项式。它们在需要用多项式逼近定义在−1≤x≤1上的函数的问题中非常有用。
c. 找到α=n=0, 1,2,3情况下多项式解。
对于习题9到11中的每个微分方程,找到原点附近两个幂级数解中的每个解的前四个非零项。证明它们构成基本解集。你期望每个解的收敛半径是多少?
-
y′′+(sinx)y=0
-
exy′′+xy=0
-
(cosx)y′′+xy′−2y=0
-
令y=x和y=x2是微分方程P(x)y′′+Q(x)y′+R(x)y=0的解。 你能说出点x=0是常点还是奇点吗?证明你的答案。
一阶方程。如果函数p=Q/P在点x0处具有泰勒级数展开,则本节讨论的级数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一阶线性微分方程P(x)y′+Q(x)y=0。 这样的点称为常点,并且级数y=∑n=0∞an(x−x0)n的收敛半径至少与Q/P的级数的收敛半径一样大。 在习题13到16中,用x的幂级数求解给定的微分方程,并验证在每种情况下a0都是任意的。 习题17涉及一个非齐次微分方程,可以将级数方法轻松地扩展到该方程。 在可能的情况下,将级数解与使用第2章的方法获得的解进行比较。
-
y′−y=0
-
y′−xy=0
-
(1−x)y′=y
-
y′−y=x2
勒让德方程。习题17到23涉及勒让德8方程
(1−x2)y′′−2xy′+α(α+1)y=0.
正如例 4 所示,点 x=0 是该方程的一个常点,且从原点到 P(x)=1−x2 最近的零点的距离为 1。因此,关于 x=0 的级数解的收敛半径至少为 1。另请注意,我们只需要考虑 α>−1,因为如果 α≤−1,则代换 α=−(1+γ),其中 γ≥0,会导致勒让德方程 (1−x2)y′′−2xy′+γ(γ+1)y=0。
- 证明当 ∣x∣<1 时,勒让德方程的两个解为
y1(x)=+y2(x)=1−2!α(α+1)x2+4!α(α−2)(α+1)(α+3)x4m=3∑∞(−1)m(2m)!α⋯(α−2m+2)(α+1)⋯(α+2m−1)x2mx−3!(α−1)(α+2)x3+5!(α−1)(α−3)(α+2)(α+4)x5+m=3∑∞(−1)m×(2m+1)!(α−1)⋯(α−2m+1)(α+2)⋯(α+2m)x2m+1.
-
证明如果 α 是零或正偶数 2n,则级数解 y1 简化为次数为 2n 的多项式,其中仅包含 x 的偶数次幂。 找到对应于 α=0,2, 和 4 的多项式。证明如果 α 是正奇数 2n+1,则级数解 y2 简化为次数为 2n+1 的多项式,其中仅包含 x 的奇数次幂。 找到对应于 α=1,3, 和 5 的多项式。
-
勒让德多项式 Pn(x) 被定义为勒让德方程的 α=n 的多项式解,且满足条件 Pn(1)=1。
a. 使用问题 18 的结果,找到勒让德多项式 P0(x),…,P5(x)。
G b. 绘制 P0(x),…,P5(x) 在 −1≤x≤1 范围内的图像。
N c. 找到 P0(x),…,P5(x) 的零点。
[^6]20. 勒让德多项式在数学物理学中起着重要作用。 例如,在球坐标系中求解拉普拉斯方程(势方程)时,我们会遇到以下方程
dφ2d2F(φ)+cotφdφdF(φ)+n(n+1)F(φ)=0,0<φ<π
其中 n 是一个正整数。 证明变量替换 x=cosφ 导致勒让德方程,其中 α=n,且 y=f(x)=F(arccosx)。
- 证明对于 n=0,1,2,3,相应的勒让德多项式由下式给出
Pn(x)=2nn!1dxndn(x2−1)n
这个公式,被称为罗德里格公式,9 对所有正整数 n 均成立。
- 证明勒让德方程也可以写成
((1−x2)y′)′=−α(α+1)y.
由此可得
((1−x2)Pn′(x))′=−n(n+1)Pn(x)
并且
((1−x2)Pm′(x))′=−m(m+1)Pm(x)
通过将第一个方程乘以 Pm(x),第二个方程乘以 Pn(x),分部积分,然后将一个方程从另一个方程中减去,证明
∫−11Pn(x)Pm(x)dx=0 if n=m
勒让德多项式的此属性称为正交性属性。如果 m=n,则可以证明前面积分的值为 2/(2n+1)。
- 给定一个 n 次多项式 f,可以将 f 表示为 P0,P1,P2,…,Pn 的线性组合:
f(x)=k=0∑nakPk(x).
使用问题 22 的结果,证明
ak=22k+1∫−11f(x)Pk(x)dx.
9 本杰明·奥林德·罗德里格斯(Benjamin Olinde Rodrigues,1795-1851 年)发表了该结果,作为他在 1815 年于巴黎大学获得的博士论文的一部分。 之后,他成为了一名银行家和社会改革家,但仍然对数学保持着兴趣。 不幸的是,他的后期论文直到二十世纪末才受到重视。
请提供需要处理的内容,我将按照你的要求,用 '' 为名词加粗,并保持原有格式**,符号公式不加粗。